高中地理必修一基础与考点大合集
高中地理必修一是自然地理的核心模块,聚焦地球的宇宙环境、大气运动、水循环、地表形态、植被土壤及气象灾害等基础内容,是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的关键。本课程以 “辞典(基础概念)+ 考点(应试重点)” 的双轨模式,系统梳理必修一知识脉络,既夯实基础概念,又提炼高频考点与解题技巧,帮助学生构建 “知其然,更知其所以然” 的地理思维体系。
课程定位与核心目标
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:
- 掌握自然地理的核心概念与原理(如大气环流、水循环、地貌形成机制);
- 理解地理要素间的相互作用(如气候对植被的影响、地形对河流的制约);
- 学会运用地理图表、数据解读自然现象,提升空间想象与综合分析能力;
- 精准把握高考高频考点,掌握典型题型的解题思路(如热力环流示意图判读、地貌成因分析)。
课程核心内容体系
课程以 “宇宙环境 — 大气圈 — 水圈 — 岩石圈 — 生物圈 — 灾害” 为逻辑主线,分模块整合基础概念与考点,具体内容如下:
一、地球的宇宙与圈层环境
1. 地球的宇宙环境
详解宇宙的物质组成(恒星、行星、星云等天体类型)、天体系统的层级(地月系→太阳系→银河系→可观测宇宙),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及普通性与特殊性(存在生命的条件:适宜的温度、液态水、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)。
- 生命存在条件的分析(结合行星数据对比,如与火星的宜居性比较);
2.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
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(核聚变)及其对地球的影响(为地表提供光热、驱动大气运动与水循环);太阳活动的类型(黑子、耀斑、太阳风)及分布(黑子在光球层,耀斑和日珥在色球层,太阳风在日冕层),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(干扰电离层影响无线电通信、产生磁暴、极光等)。
- 太阳辐射分布的影响因素(纬度、海拔、天气等)及区域差异分析(如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对比);
- 太阳活动与地球现象的关联(如磁暴与导航失灵的关系)。
3. 地球的历史
地质年代的划分(冥古宙、太古宙、元古宙、显生宙,其中显生宙分为古生代、中生代、新生代);各时代的生物演化特征(如古生代末期两栖类灭绝,中生代恐龙繁盛及末期灭绝);地层与化石的作用(地层是地球历史的 “书页”,化石是 “文字”,可推断古地理环境)。
4. 地球的圈层结构
地球的内部圈层(地壳、地幔、地核)划分依据(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变化,莫霍界面与古登堡界面);各圈层的物质组成与物理性质(如地壳为固态岩石,地核分为外核液态、内核固态);外部圈层(大气圈、水圈、生物圈)的范围及相互联系(生物圈渗透于其他圈层)。
二、大气圈与大气运动
1.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
大气的组成(干洁空气、水汽、固体杂质,其中干洁空气以氮气和氧气为主,二氧化碳和臭氧为重要温室气体);垂直分层(对流层、平流层、高层大气)的气温变化规律(对流层随高度升高而降低,平流层因臭氧吸热随高度升高而升高)及各层特点(对流层天气复杂,平流层适宜航空飞行)。
- 大气成分的作用(如臭氧防紫外线、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);
- 垂直分层的气温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关系(如飞机飞行高度、极光出现的圈层)。
2. 大气的受热过程
大气受热的三个环节(太阳暖大地、大地暖大气、大气还大地);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(吸收、反射、散射)及对地面的保温作用(大气逆辐射);影响地面辐射的因素(纬度、下垫面、气象条件)。
- 不同天气或下垫面的气温差异分析(如晴天与阴天的昼夜温差对比)。
3. 大气热力环流
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(地面冷热不均→空气垂直运动→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→空气水平运动);常见实例(海陆风、山谷风、城市风)及风向变化规律(如白天海风从海洋吹向陆地,夜晚陆风相反)。
- 热力环流示意图的绘制与判读(气压高低、气流方向);
4. 大气的水平运动 — 风
风的形成直接原因(水平气压梯度力);影响风的三个力(水平气压梯度力 —— 决定风向和风速,地转偏向力 —— 只改变风向,摩擦力 —— 减小风速);不同受力情况下的风向(高空风与等压线平行,近地面风与等压线斜交)。
三、水圈与水循环
1. 水循环
水循环的类型(海陆间循环、陆地内循环、海上内循环)及主要环节(蒸发、降水、径流、下渗、水汽输送);水循环的地理意义(维持全球水量平衡、塑造地表形态、促进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)。
-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(如修建水库影响径流,城市硬化地面影响下渗);
- 水循环环节的区域差异分析(如湿润地区与干旱地区的蒸发、降水差异)。
2. 海水的性质
海水温度的分布(水平方向:由低纬向高纬递减;垂直方向:表层水温高,深层低温且稳定)及影响因素(太阳辐射、洋流、海陆分布);海水盐度的分布(副热带海域最高,赤道和高纬较低)及影响因素(蒸发量、降水量、径流、洋流);海水密度的影响因素(温度、盐度、深度,温度影响最显著)。
3. 海水的运动
海浪的类型(风浪、涌浪、近岸浪)及影响(塑造海岸地貌、影响航海);潮汐的成因(月球和太阳的引潮力)及规律(半日潮、全日潮);洋流的分类(按性质分为暖流和寒流,按成因分为风海流、密度流、补偿流);世界洋流分布模式(中低纬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反气旋型环流,中高纬形成气旋型环流)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(气候、渔场、航海、污染)。
四、岩石圈与地表形态
1. 主要地貌类型
成因(石灰岩等可溶性岩石在水和二氧化碳作用下发生化学溶蚀);主要类型(地表:石芽、峰林、溶沟;地下:溶洞、石笋、石柱);分布地区(我国西南云贵高原最典型)。
- 地貌形成的条件(岩石可溶性、透水性,水的溶蚀性、流动性);
河流侵蚀地貌(上游峡谷、瀑布,中游曲流,下游冲积平原);堆积地貌(冲积扇、河漫滩、三角洲);不同河段的地貌特征与外力作用(上游以侵蚀为主,下游以堆积为主)。
- 河流凹岸侵蚀、凸岸堆积的原理及应用(如聚落选址、港口建设);
- 三角洲的形成条件(河流含沙量大、入海口地势低平、海水顶托作用)。
风蚀地貌(风蚀蘑菇、风蚀柱、雅丹地貌)与风积地貌(沙丘、沙垄);分布地区(干旱、半干旱沙漠地区);沙丘的移动方向与风向的关系(迎风坡缓,背风坡陡)。
海蚀地貌(海蚀崖、海蚀洞、海蚀柱)与海积地貌(沙滩、沙坝、潟湖);形成动力(波浪、潮汐、洋流)。
2. 地貌的观察
地貌观察的顺序(从宏观到微观,先整体后局部);主要观察内容(高度 —— 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,坡度 —— 陡缓与坡向,坡向影响光照和降水);辅助工具(地形图、遥感影像)的使用。
五、生物圈与土壤
1. 植被
植被的类型(自然植被:森林、草原、荒漠;人工植被:农作物、人工林);各植被类型的特征(热带雨林 —— 常绿、多层结构;温带落叶阔叶林 —— 冬季落叶;草原 —— 草本为主,耐旱);植被与环境的关系(气候决定植被类型,植被反映气候特征,如常绿阔叶林对应亚热带季风气候)。
- 植被分布的水平地带性(从赤道到两极:热带雨林→亚热带常绿林→温带落叶林→亚寒带针叶林;从沿海到内陆:森林→草原→荒漠);
- 植被对地理环境的指示作用(如骆驼刺指示干旱环境,芦苇指示湿润环境)。
2. 土壤
土壤的组成(矿物质、有机质、水分、空气);土壤的形成因素(成土母质 —— 物质基础,生物 —— 最活跃因素,气候 —— 影响有机质分解,地形 —— 影响物质迁移,时间 —— 土壤发育程度);土壤剖面结构(腐殖质层、淋溶层、淀积层、母质层)。
- 不同自然环境下的土壤特征(如黑土有机质丰富,红壤酸性强、肥力低);
- 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(如施肥改良土壤,过度开垦导致土壤退化)。
六、气象灾害
1. 气象灾害
主要气象灾害类型(台风、暴雨洪涝、干旱、寒潮、沙尘暴等);台风的成因(热带气旋强烈发展)、结构(台风眼、旋涡风雨区、外围大风区)及影响(狂风、暴雨、风暴潮);暴雨洪涝的形成条件(强降水、地形低洼、排水不畅);干旱的危害(农作物减产、水资源短缺);寒潮的定义(强冷空气入侵,气温骤降)及影响(冻害、大风)。
- 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(如我国台风主要发生在夏秋季节东南沿海,寒潮冬季影响北方);
- 防灾减灾措施(工程措施:水库、防护林;非工程措施:预警系统、应急预案)。
课程特色与学习建议
- 图文结合建模型:自然地理多涉及空间分布与动态过程,建议结合地图、示意图(如大气环流图、洋流模式图)构建空间模型,将抽象概念可视化。
- 抓 “联系” 建网络:地理要素相互关联(如气候→植被→土壤),通过思维导图梳理知识间的因果关系,避免孤立记忆。
- 考点与实例结合:针对考点,结合典型案例分析(如用秘鲁寒流解释沿岸荒漠成因),培养 “用原理分析现象” 的能力。
- 练图表提升技能:高频考点多涉及图表解读(等压线图、气温降水图),需专项训练读图步骤(先看坐标、图例,再析数据变化)。
通过本课程的学习,学生将系统掌握必修一的基础概念与核心考点,形成 “从现象到本质” 的地理分析思维,为后续学习人文地理及区域地理奠定坚实基础。